卷 6, 编号 3 (2025)

封面

完整期次

原创性科研成果

基于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影像纹理分析预测肾上腺皮质癌患者高Ki-67增殖指数:一项横断面研究

Manaev A.V., Tarbaeva N.V., Roslyakova A.A., Beltsevich D.G., Urusova L.S., Mokrysheva N.G., Sinitsyn V.E.

摘要

论证:肾上腺皮质癌具有高度侵袭性,且现有治疗手段效果有限。因此,疾病的早期诊断和进展潜能的评估具有关键意义。计算机断层扫描在揭示肿瘤结构特征方面具有较高准确性,但其在预测肾上腺皮质癌进展中的预后价值尚未得到充分研究。

目的:探讨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影像纹理分析在预测肾上腺皮质癌患者高Ki-67增殖指数方面的准确性。

方法:在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部分为回顾性研究,在四期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影像复评部分为前瞻性研究,纳入经组织学证实的肾上腺皮质癌患者。计算机断层扫描影像的分析内容包括肿瘤区域的勾画、纹理特征的计算及其后处理、降维处理,以及聚类分析,并对计算机断层扫描影像纹理指标的判别能力进行评估。通过评估该方法识别高增殖活性(Ki-67指数>10%)的能力,来判断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影像纹理分析的预测准确性。指数的数值依据术中切取的肾上腺组织样本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确定。

结果:在24例经组织学证实的肾上腺皮质癌患者中进行了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影像纹理分析:其中9例Ki-67指数≤10%,15例 >10%。分析结果显示,由基于纹理特征的模糊K-均值聚类形成的两个簇,与患者按Ki-67水平分组的分类之间存在统计学显著相关性(p=0.015, Fisher精确检验),这证实了该方法在显著性水平0.05下预测高增殖活性指数的可行性。

结论:基于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影像的纹理分析可用于对肾上腺皮质癌患者在肿瘤切除术后的进展风险进行无创性评估

Digital Diagnostics. 2025;6(3):360-372
pages 360-372 views

前列腺局灶性病变共识标注的算法化用于纹理分析

Romanenko M.O., Kodenko M.R., Gelezhe P.B., Blokhin I.A., Reshetnikov R.V.

摘要

论证:纹理分析有助于提高磁共振成像的诊断准确性,并改善前列腺局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目前用于纹理分析的主要分割方法是人工标注,但不同标注者之间掩膜差异较大。为减少前列腺病灶分割时的差异,可采用共识方法。然而,现有国际文献中尚无标准化的共识标注流程。

目的:制定一套在多位专家独立人工标注前列腺病灶后形成共识的算法,并评估专家在前列腺局灶性病变分割中的一致性。

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60例符合PI-RADS 2.1技术规范的双参数前列腺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所有病例均有组织学证实的病灶,分级为PI-RADS 3、4或5。两名放射科专家使用3D Slicer软件独立进行人工病灶分割。所得掩膜相互比较,并计算Sørensen–Dice相似系数。对于相似系数≥0.75的病灶,最终掩膜采用两者交集。对于Sørensen–Dice相似系数低于阈值的病灶,最终掩膜采用所制定的共识算法确定。

结果:应用所制定的共识达成算法后,Sørensen–Dice相似系数由初始标注时的0.61 [0.48; 0.73]显著提高至0.74 [0.62; 0.79](p=0.01)。

结论:所制定的前列腺局灶性病变磁共振成像共识标注算法,是解决科研及临床实践中客观分割方法不足问题的重要贡献。

Digital Diagnostics. 2025;6(3):373-384
pages 373-384 views

基于数字乳腺X线摄影分析的心血管风险放射学标志物:一项横断面研究

Tsurskaya D.D., Mershina E.A., Sinitsyn V.E., Ivlev O.E., Filichkina E.M., Yarovaya E.B., Dolgushin G.O., Orlova I.А.

摘要

论证:文献资料证实,乳腺放射学密度及其动脉壁钙化与心血管风险存在相关性。然而,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尚缺乏充分研究。

目的:评估乳腺放射学密度和动脉壁钙化程度与40岁及以上无症状女性心血管疾病风险分级之间的关系。

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单中心横断面研究。纳入2019年至2023年在University Clinic of Lomonosov Moscow State University接受预防性乳腺X线摄影检查的女性。心血管疾病风险分级依据SCORE2(Systematic Coronary Risk Estimation 2)评估。为获取乳腺放射学密度及钙化数据,放射科医师在工作站对乳腺X线片进行分析。对所得数据的分析通过机器学习方法UMAP(Uniform Manifold Approximation & Projection)完成。比值比及95%置信区间通过单因素逻辑回归计算。参考组根据乳腺X线摄影结果定义为“有利组”——乳腺密度高且无钙化者。比值比结果均相对于参考组给出。列联表分析采用皮尔逊χ2检验。所有假设检验的显著性水平均设定为0.05。

结果:共分析40–89岁女性的1030例乳腺X线片。研究结果共形成8个女性分组(G7–G0),其依据为以下标准的组合:乳腺组织密度高或低、是否存在血管性或非血管性钙化,以及钙化的分布范围。低乳腺密度且血管性钙化累及多个象限的女性,其发生高或极高心血管风险的概率超过75%。在血管性与非血管性钙化同时存在并累及两个或以上象限的情况下,其发生的概率超过90%。

结论:本研究表明,乳腺组织放射学密度及钙化情况与女性心血管疾病风险类别之间存在相关性。

Digital Diagnostics. 2025;6(3):398-413
pages 398-413 views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和甲状腺病变(结节性和自身免疫性)患者甲状旁腺病变放射性核素诊断的准确性:一项横断面研究

Degtyarev M.V., Rumyantsev P.O., Serzhenko S.S., Slashchuk K.Y., Pershina-Miliutina A.P.

摘要

论证: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中,若合并甲状腺疾病,局灶成像方法的诊断准确性会降低。在这种情况下,甲状旁腺病变放射性核素诊断方法的有效性尚需进一步验证。

目的:探讨甲状腺结节性和自身免疫性病变对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甲状旁腺病变放射性核素诊断准确性的影响,并与其他影像学方法进行比较。

方法:本研究纳入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三组:无甲状腺病变者(第1组,n=50)、 伴甲状腺自身免疫性疾病者(第2组,n=50)、伴结节性(多结节性)甲状腺肿者(第3组,n=50)。所有患者在甲状旁腺切除术前均接受超声检查、平面显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联合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在结果阴性或可疑(发现甲状旁腺病变)时,进一步行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各项检查之间的间隔不超过6个月,从首次检查到甲状旁腺切除术的间隔不超过12个月。计算各检查的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

结果:在第2组患者中,甲状旁腺病变放射性核素诊断的准确性低于其他方法。其中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敏感性79%)及其与超声联合应用(85%)的诊断价值最高。在第3组患者中,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联合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85%)及其与超声检查的联合应用(88%)的诊断价值最高。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并发甲状腺自身免疫疾病的患者中,放射性核素诊断结果取决于甲状腺的体积、密度及其血管化。

结论: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联合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是诊断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并伴甲状腺结节性病变患者甲状旁腺病灶的有效方法。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并伴甲状腺自身免疫疾病的患者中,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显示出最高的敏感性。

Digital Diagnostics. 2025;6(3):385-397
pages 385-397 views

单阶段与双阶段碘海醇肠腔残余物标记质量的比较:基于计算机断层结肠成像的研究

Meshcheryakov A.I., Gurova N.Y., Pugacheva O.G., Yakovleva A.V., Kieva I.N., Kurmyshova E.A.

摘要

论证:肠腔残余物的标记在确保计算机断层结肠成像的高质量中起关键作用。然而,目前尚无统一的标记方案。因此,有必要研究对比剂服用方案对残余物标记质量的影响。

目的:比较单阶段与双阶段碘海醇肠腔残余物标记在计算机断层结肠成像中的质量,并评估其对患者准备耐受性的影响。

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抽样研究。根据肠腔残余物标记方案将患者分为两组:双阶段标记组(第1组)与单阶段标记组(第2组)。两组均应用碘造影剂碘海醇,剂量为50 ml (碘浓度350 mg/ml)。残余液体密度采用最大值、最小值及平均值进行评估。均匀性通过感兴趣区内标准差的算术平均值计算。准备耐受性采用10分视觉模拟量表评分。

结果:最终纳入338例患者:第1组(n=116),第2组(n=222)。第2组残余液体的平均、最小和最大密度显著高于第1组:943 [722; 1245]、753 [525; 1082]和1079 HU [801; 1456], 对比681 [420; 907]、570 [374; 820] 和825 HU [496; 1154],分别,p<0.001。第2组残余液体均匀性也显著优于第1组:59 [46; 78] 对比67 HU [54; 81],p=0.012。患者对准备过程的主观负担在第2组显著低于第1组:4 [2; 6] 分和5 [4; 7] 分,分别(p=0.004)。

结论:单次服用50 ml碘海醇(碘浓度350 mg/ml)相比双次服用,可显著提高残余物及残余液体的标记质量,这与残余液体密度特征的增加及其均匀性的保持有关。此外,单阶段标记具有更好的患者耐受性。

Digital Diagnostics. 2025;6(3):452-463
pages 452-463 views

健康成人臂丛磁共振定量参数及相关特征:一项横断面初步研究

Morozova S.N., Sinkova V.V., Orlov V.A., Kartashov S.I., Poyda A.A., Khanina S.S., Grishina D.A., Suponeva N.A., Krotenkova M.V.

摘要

论证:标准磁共振成像序列仅能进行定性评估,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主观局限性。近年来发展出的定量方法可使解释更为客观,并拓展诊断潜能。此前这些方法主要用于脑和关节的研究。而当前技术条件已使其能够用于外周神经状态的分析。

目的:探讨健康成人臂丛神经在不同侧别、不同脊神经水平的磁共振成像定量参数特征及其与人口学和人体测量学指标的关系。

方法:本研究纳入10名健康志愿者。在3.0 T磁共振成像扫描前记录人口学和人体测量学指标。检查方案除标准序列外,还包括T2弛豫测量和磁化转移指数模式。利用MATLAB进行数据后处理,并在生成的图像中手动圈定感兴趣区,获取数值指标。同时测量神经成分的厚度。统计分析使用SPSS软件。

结果:获得了形成臂丛的脊神经前支的磁共振成像定量参数(T2弛豫时间、质子密度、磁化转移比、厚度)的数值,并针对每位受试者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前支厚度存在梯度,最大值出现在第七颈神经前支水平。磁共振成像定量参数与人口学及人体测量学特征的关联分析显示,T2 弛豫时间与年龄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而身高与 T2 弛豫时间及质子密度之间均存在显著负相关。

结论:结果提示,在进一步研究T2弛豫参数时,无论是健康人群还是臂丛病变患者,均需考虑年龄与身高的影响。此外,在利用标准磁共振成像序列测量臂丛前支厚度时,应不仅关注神经尺寸,还应评估其厚度梯度。

Digital Diagnostics. 2025;6(3):427-439
pages 427-439 views

基于模糊调节器的光电容积脉搏波信号收缩期面积指数预测结合波斯传统医学脉诊

Dehghandar M., Mirhosseini-Alizamini S.M., Vaghasloo M.A., Najafabadi A.K.

摘要

论证:光电容积脉搏波描记法广泛应用于医学,用于评估每次心脏收缩引起的血液容积变化。在波斯传统医学中,脉诊被视为临床诊断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此外,模糊集合理论已被用于医学研究知识库系统的开发。

目的:基于光电容积脉搏波描记法信号,结合波斯传统医学脉诊参数与模糊系统,评价并预测收缩期面积指数。

方法:在55名健康志愿者中,波斯传统医学专家同步记录了脉诊特征,包括脉率、脉搏强度以及光电容积脉搏波描记法信号。首先基于输入与输出变量生成规则。随后,经数据评估后保留35条规则,并将其表示为具有两个输入和一个输出的参考表。

结果:使用MATLAB开发了模糊系统。该系统包含35条规则、三角形与梯形隶属函数、单一模糊化程序、积型推理机制以及基于重心法的去模糊化程序。该系统以脉率和脉搏强度为输入变量,以收缩期面积指数为输出变量,在设定的输入范围内表现出可接受的预测效果。

结论:所提出的模糊调节器在结合波斯传统医学脉诊参数的光电容积脉搏波信号收缩期面积指数预测中表现出良好的准确性。结果显示,脉率增加与收缩期面积指数降低相关,而脉搏强度增加则与其升高相关。因此,该系统可帮助波斯传统医学的学生与专业人员提升临床诊断技能。此外,该系统有望成为疾病诊断与预测的潜在工具,并促进波斯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融合。

Digital Diagnostics. 2025;6(3):414-426
pages 414-426 views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计算机断层扫描肾上腺肿瘤检测的应用经验

Shikhmuradov D.U., Arzamasov K.M., Bobrovskaya T.M., Savkina E.F., Erizhokov R.A., Pestrenin L.D.

摘要

论证:肾上腺肿瘤是计算机断层扫描中常见的偶然发现。计算机断层扫描是其主要影像学方法,在多数情况下可提示病灶的病理学性质。目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软件正在积极研发与应用,用于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中肾上腺肿瘤的检测。本研究旨在评估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已有的基于人工智能的软件在胸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中检测肾上腺肿瘤的诊断效能。

目的:评估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软件在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中检测肾上腺肿瘤的诊断效能。

方法:测试了两类人工智能软件:单一服务软件,仅用于检测肾上腺肿瘤;综合性人工智能服务软件,用于分析腹部及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原始图像序列(包括静脉对比增强扫描)。研究采用两组数据集:数据集1为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数据集2为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每组数据均包含100例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其中存在肾上腺肿瘤征象 (n=50),无征象 (n=50),所有数据均经匿名化处理。通过计算以下统计指标对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软件的诊断效能进行评估:曲线下面积(AUC)、准确率、敏感性和特异性。

结果:在含有肾上腺肿瘤征象的数据集上进行测试时,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软件达到了较高的诊断学准确性指标,并超过了声明的性能指标:AUC范围为0.858–0.995(最高值出现在用于分析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的单一服务软件-2);特异性范围为0.920–1.000(最高值出现在用于分析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的综合性人工智能软件-2);敏感性范围为0.739–1.000 (最高值出现在用于分析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的单一服务软件-2和综合性人工智能软件-2)。

结论: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软件在肾上腺肿瘤检测中展示了较高的诊断学准确性指标。因此,它们有望作为腹部和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中肾上腺肿瘤有效发现的方法之一。

Digital Diagnostics. 2025;6(3):464-476
pages 464-476 views

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后儿童肺动脉瓣置换适应证评估中心肌形变参数的作用:一项横断面研究

Kabdullina A.M., Sinitsyn V.E., Rakhimzhanova R.I., Dautov T.B., Abdrakhmanova Z.S., Saduakassova A.B.

摘要

论证:法洛四联症的根治性矫治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但在远期随访中,大多数患者会出现进行性肺动脉瓣关闭不全。肺动脉反流导致右心室容量负荷逐渐增加,引起其扩张、收缩和舒张功能受损,并增加心律失常和猝死的风险。肺动脉瓣置换术可降低后负荷并改善心肌功能。然而,对于在无临床症状情况下接受法洛四联症根治术的患者,何时进行肺动脉瓣置换的最佳时机仍存在争议。

目的:评估心肌形变参数(Strain)作为判断肺动脉瓣置换必要性的标准。

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基于病历资料)横断面研究。纳入在National Scientific Cardiac Surgery Center(Astana, Kazakhstan)心胸外科及心脏科接受治疗的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在2011年12月至2020年6月期间接受心脏磁共振成像检查,均为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后人群。由于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在150–170 ml/m2范围内被认为是无症状患者肺动脉瓣置换的指征,本研究将样本分为两组:第1组,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150 ml/m2;第2组,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150 ml/m2。分析心肌形变参数在决策肺动脉瓣置换时的预测价值。

结果:共纳入69例患者,年龄3–18岁(11±4岁),均已接受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左心室基底前间隔段的环向形变在两组间差异显著:第1组(n=52)为—23.2±5.8%,第2组(n=17) 为—16.7±8.4%(p=0.003)。同样,在左心室基底下壁段也观察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第1组为—10.8±5.2%,第2组为—7.8±6.8%(p=0.014)。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在第1组约为第2组的一半56.9±19.1和103.9±111.9 ml/m2,分别(p<0.001)。

结论:结果强调了心肌形变参数(Strain)的诊断价值,并提示其作为评估肺动脉瓣置换适应证的补充标准具有潜力。

Digital Diagnostics. 2025;6(3):440-451
pages 440-451 views

技术说明

放射科医生自动化工作站:两种影像分析软件应用方法的比较(技术报告)

Vasilev Y.A., Slavushcheva E.A., Zelenova M.A., Shulkin I.M., Arzamasov K.M.

摘要

论证:大量患者检查会产生庞大的疾病相关信息,目前已无法通过人工方式完成全部处理。为此,在放射科医生的自动化工作站中逐步引入临床决策支持系统,能够分析医学影像。目前主要存在两种常见方法:厂商依赖型(vendor-dependent)软件和厂商无关型(vendor-independent)软件。二者均具备广泛功能,但各有优势与局限。因此,医疗机构有权自主选择最为适用的临床决策支持系统。

目的:在莫斯科市为例,比较两种用于放射学检查分析的软件在放射科医生自动化工作站中的应用方法。

方法:研究于2024年开展。厂商无关型软件的数据来自于在莫斯科开展的计算机视觉创新技术试点项目的参与者,该项目旨在用于医学影像分析并进一步应用于莫斯科市的医疗体系;厂商依赖型软件的信息则汇总自生产企业的官方网站。为评估软件功能的实际相关性,对中心40名专家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在研究时点,厂商无关型软件的功能数量略多于厂商依赖型软件。功能差异主要集中在“计算机断层扫描”与“磁共振成像”模态;而在“X线摄影”和“乳腺摄影”模态中,两者功能几乎完全一致。放射科医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厂商依赖型软件的17项功能中,有6项在厂商无关型软件中没有对应功能,但这些功能的相关性不足40%;而两者共有的功能则被超过50%的医生认为重要。

结论:厂商依赖型与厂商无关型软件仅有约一半功能重合。因此,医疗机构的软件选择应基于机构的专业方向以及放射科医生的具体功能需求。在莫斯科,放射科医生所使用的厂商依赖型软件中,约三分之二的功能可以由厂商无关型软件完成。因此,推荐在选择软件时综合考虑基础设施成熟度与经济可行性。

Digital Diagnostics. 2025;6(3):477-486
pages 477-486 views

短通讯

牙科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的辐射剂量评估:简要报告

Al-Salihi A., Al-Saedi A.L., Bader S.J., Abul-Hail R.C.

摘要

论证:牙科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具有一定优势,包括图像质量高、设备尺寸适中,以及与传统计算机断层扫描相比辐射剂量更低。此外,该方法在影像获取与分析方面对牙科医生更加便利,并因技术改进而提升患者的舒适度。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可获得头颈部三维图像,广泛应用于外科牙科、牙髓病学、创伤学、种植学、正畸学以及头颈部病变与疾病的诊断。

目的:评估使用KaVo OP 3D Pro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仪在四种扫描方案下对七个组织的辐射剂量,并探讨空间分辨率选项对有效剂量的影响。

方法:本研究采用四种扫描方案。分析了三种体素尺寸:420 μm、380 μm和320 μm。视野范围与管电压保持不变——13×15 cm 和 90 kV,分别。对每种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方案均计算吸收剂量与有效剂量。

结果:在不同解剖部位,最高吸收剂量出现在以下情况:咽部——方案2(7.719 mGy); 牙齿——方案3(16.326 mGy);面颊——方案3(25.053 mGy);眼睛——方案3 (12.962 mGy);前额——方案3(8.465 mGy);颅中部——方案3(20.904 mGy);枕部——方案2(7.8 mGy)。在有效剂量方面,方案3总体上表现为最高值,但在咽部和枕部区域,最高有效剂量出现在方案2。

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的曝光参数变化会影响有效剂量水平。分辨率设置的调整导致有效剂量的改变,这凸显了优化曝光因子,如体素大小与分辨率模式的重要性。在选择参数时,牙科医生应考虑其对患者剂量负荷的直接影响。

Digital Diagnostics. 2025;6(3):487-495
pages 487-495 views

科学评论

应用机器学习优化替代性肾脏治疗过程的经验:综述

Lakman I.A., Chernenko O.V., Shkel O.A., Devyatkova G.I., Timiryanova V.M., Zagidullin N.S.

摘要

本文综述了现有研究中机器学习工具在优化替代性肾脏治疗过程中的应用。

文献检索通过eLibrary、PubMed和Scopus数据库完成。检索范围限定在TITLE和ABSTRACT字段,检索式包括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dialys* OR hemodialys*)、machine learning AND (dialys* OR hemodialys*)。检索过程中考虑了关键词的不同词形变化。发表时间不设限制。初筛共获得669篇全文文章。随后由三位专家(两名肾脏科医生和一名机器学习专家)独立进行人工筛选。文章纳入原则: 使用机器学习算法;研究目标直接针对透析治疗优化;所开发模型专门用于透析患者,而非其他临床任务的附带应用。

文献分析表明,透析中最常见的机器学习应用任务是预测透析治疗的充分性。透析充分性通常指清除含氮代谢产物的效率。其不足可通过透析后并发症的发生间接反映,而人工智能模型正是用于预测相关风险。机器学习同样用于肾性贫血和钙磷代谢紊乱的治疗决策,因为这些情况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及其动态变化。大量研究致力于预测透析患者的生存率,以及确定慢性肾脏病患者开始替代性肾脏治疗的最佳时机。对已发表研究的批判性分析揭示了若干问题:样本量偏小、在前期准备及结果分析阶段验证不足、研究可重复性较低。最有意义的研究是那些描述了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开发的系统在不同患者群体中经过临床实践验证与应用的出版物。

Digital Diagnostics. 2025;6(3):497-509
pages 497-509 views

致编辑的一封信

影像学中的视觉意象:空想性错视对医生与人工智能的辅助作用

Solovev A.V., Bobrovskaya T.M., Zelenova M.A., Omelyanskaya O.V.

摘要

本文探讨了空想性错视(pareidolia)在放射学中的作用及其在提高诊断效率和专业人员培训中的潜力。空想性错视是一种现象,即人们在随机物体中感知到虚幻的图像,例如在月球表面看到人脸,或在云层中辨认出动物形状。在放射学中,这种现象可能表现为在医学影像上识别出熟悉的形象,从而帮助医生发现病变并提升影像诊断技能。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放射影像学解读过程中出现的空想性错视现象,并确定其进一步应用的潜在方向。

为建立包含空想性错视影像的数据集,作者举办了一场竞赛(2023年6月至12月),共有31名参与者,包括医学影像学专业人员及其他有权限接触放射学影像的志愿者,提交了影像。另有9名参与者在竞赛之外提供影像。最终共收集71幅影像。数据通过Yandex.Forms平台收集,参与者在该平台上传影像。纳入与排除标准被严格设定,以保证数据质量。

数据分析显示,人们最常见的错视包括“人脸”、“动物面孔”以及“心形”符号,这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新方向。文章还讨论了空想性错视在神经网络自动化医学影像分析中的潜在应用,以及在教育活动中激发创造性思维和联想的价值。

研究强调了继续开展相关研究的重要性,并指出需进一步扩充数据库,以便开发更高效的诊断工具和教育方案。

Digital Diagnostics. 2025;6(3):510-521
pages 510-521 views